团城湖是颐和园最幽静也最漂亮的一部分,夏天的时候来这里游泳或者坐在湖边发一下午呆都是很惬意的。
一直好奇湖中心的小岛上有些什么,在06年的时候就想在冬天湖水结冰的时候登岛勘察,直到今天终于抢滩登陆。
翻过栏杆,向湖心岛进发,冰还是挺厚的:
登陆了!:
沿着内层绕了一圈,发现一个缺口能进去:
进去后,是一个挺空旷的地方,地面上有一些石头等建筑的痕迹,很是奇怪,垒这么高的围墙,还要两层?难道是关人的地儿?
什么也没发现,带着疑问走了出来,发现有很多石条,貌似有很大的建筑:
满地的方形石条,以前的建筑应该很宏伟:
高高的围墙,用刀刻了一下,很结实,古代的混凝土也很给力:
这个地方时干什么的?为什么有两层围墙?而且内层围墙还如此之高?带着这些疑问Google了一番,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:
团城湖湖心岛的这些建筑遗迹,是“治镜阁”。其始建于清乾隆年间。名字中的“治”是政治或治理的意思;而“镜”有明鉴、明察之意,合在一起便为“明察政治”之意。根据史料记载:治镜阁是一座典型的圆形堡垒式建筑。当时城外护城河内有水环城而过,内外城由四座石桥相连。下方的圆城在东、西、南、北四个方向各开有一门。并且在门的上方均有精致的题额:东面的是“秀引湖光”;西面的为“清含泉韵”;南面匾题:“豳风图画”;北面则为:“蓬岛烟霞”;应该均为乾隆皇帝的御笔。单从这四块匾额的内容上,我们就不难看出当时清朝皇家在西堤修建这座岛的初衷,诗情画意的古韵中的确夹带着一袭仙风道骨般的气质。找出的一张图片,可能是一张老照片:
治镜阁主楼一二层檐四出抱厦平面类似大高悬殿前习礼亭,顶层则为八角,与佛香阁顶层类似,四周交错分布四座方亭,四座牌楼,从平面看是一个完美的坛城式设计,立面看则是一个近乎仙境的崇楼高阁。
当年的治镜阁与万寿山上的佛香阁、南湖岛上的望蟾阁(后改建为涵虚堂)三阁鼎立,是整个园林的三个制高点;同时,作为御苑西部最为高大突出的建筑,治镜阁又丰富了从颐和园到玉泉山和香山的景观层次.高阁之下的岛上,在当时是亭台轩榭、鸟语花香、风景宜人,一定有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华美和惬意……想象一下,这样一座巍峨的古厦,当年与昆明湖北岸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隔湖相望、遥相呼应,曾是何其壮美的景观!不过自古昙花一现,美好的东西仿佛注定不得长久。治镜阁之后的命运也宛如晓风残月般暗淡落寞……
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,清漪园惨遭英法联军的抢掠和焚毁。南湖岛和藻鉴堂岛也先后被洗劫,但同为“仙岛”的治镜阁却阴差阳错逃过了这一劫。因为据说英法联军是最后发现西堤西边的这座色彩斑斓的小岛的。看着治镜阁那宏伟的亭台楼阁,馋涎欲滴的侵略者们却找不到渡湖船只。原来,在刚才火烧清漪园的时候,他们疯狂地把湖上的船坞也点着了,最后侵略者们只能“望湖兴叹”,治镜阁就这样奇迹般地被保存了下来。
大难不死并不一定都是必有后福。其后清政府重修颐和园时,由于资金匮乏,又只能恢复主要的建筑,所以就将完好的治镜阁拆掉,拆下来的建筑材料用于修复其他重要景点。这样给我们留下的就些默默的记录着历史,见证着它曾经的辉煌。